-
【石家庄招商】唐山廊坊石家庄荣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 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石家庄市举行,会上公布唐山、廊坊、石家庄市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三市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通过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加大招商引资等举措,民营经济规模持续壮大、质量稳步提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唐山:工业筑基,民营经济挺起发展“脊梁”。作为传统工业重镇,唐山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展现强劲韧性。2023年,唐山聚焦钢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推动民营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一批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节能降碳,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装备、智能装备领域延伸。同时,唐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推动民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政策支持方面,唐山出台系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涉企服务流程,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稳定增长。 二、廊坊:区位赋能,民营经济激活创新“引擎”。依托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廊坊民营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中实现快速成长。2024年,廊坊紧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临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一批来自京津的民营科技企业落户。为优化营商环境,廊坊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证照分离”等举措,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廊坊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数量年均增长显著,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三、石家庄:省会引领,民营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作为省会城市,石家庄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民营经济在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竞争力。2023年,石家庄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招商引资方面,石家庄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精准开展招商活动,吸引了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在省会设立区域总部或生产基地。此外,石家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生态,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解决企业融资、用地、用工等难题,民营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为社会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协同共进,先进经验推动民营经济全域提升。唐山、廊坊、石家庄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路径:唐山以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民营经济根基,廊坊以区位优势和创新驱动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石家庄以省会资源集聚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这些经验为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三市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政策创新、产业协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深化探索,带动全省民营经济规模质量双提升,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2025-07-19
-
北方旅游交易会启幕正定 搭建文旅融合与招商引资新平台
第二十四届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在正定开幕,聚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内外旅游市场搭建合作桥梁。本届展会突出国际化与科技化特色,吸引多国参展商及专业买家参与,通过展览、洽谈、推介等活动推动区域旅游协作与招商引资,全面展示文旅融合新成果。 一、展会规模与主题亮点 本届北交会展览面积超两万平方米,设置河北馆、国内国际馆及户外装备展区三大板块。河北馆通过旅游成就展、精品线路推介、非遗文化展示等单元,系统呈现本地文旅资源;国内国际馆汇聚国内多个省份及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品,涵盖文旅融合、非遗传承等主题。展会首次引入文化科技互动展区,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展体验,凸显“科技赋能文旅”的核心理念。 二、区域协作与市场对接 北交会期间举办“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京津冀、晋蒙鲁豫等十省区市共同探讨客源互送、线路共建等议题,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买卖家洽谈会吸引近三百名专业买家参与,促成旅游线路采购、项目投资等合作意向。多地通过地市推介会展示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 三、文旅融合与创新实践 展会集中呈现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型案例,如河北展区的传统手工艺互动、国际展区的民族歌舞表演等。科技元素贯穿各展区,智慧旅游系统、线上云展平台等创新应用受到关注,体现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户外装备展区聚焦旅游新业态,展示露营、骑行等配套产品,反映消费升级需求。 四、国际参与与产业影响 西班牙、马来西亚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推出定制化旅游线路及文化交流项目,深化国际旅游合作。国际组织代表参与专题研讨,分享全球旅游复苏经验。展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海外宣传覆盖面,提升中国北方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北交会以平台化、市场化模式推动旅游产业链整合,为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复苏注入新动能。正定作为承办地,凭借历史文化底蕴与区位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方旅游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互联互融协同发展 物流盛会助推产业升级
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在石家庄成功举办,聚焦"互联互融·协同发展"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物流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大会围绕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产业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成为推动招商引资和行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河北省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发展高端物流业态,正加速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一、物流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当前中国物流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推进,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动脉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次大会重点探讨了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物流效率。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物流业带来全新发展空间,智慧物流将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河北机遇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正依托区位优势和战略机遇,加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会特别强调,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北省物流业发展创造了独特条件。石家庄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正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三、高端物流业态成为发展重点 河北省近年来重点培育的冷链物流、空港物流、智慧物流等高端业态成为大会关注焦点。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参会企业代表表示,河北省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在跨境电商物流、航空物流等新兴领域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 四、国际合作助推物流产业升级 大会搭建了国际物流合作交流平台,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享了物流领域最新发展经验。会议期间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内容涵盖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创新等热点议题。与会各方就加强"一带一路"物流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共同探索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物流合作机制。 五、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产业发展 河北省在大会期间展示了优化物流业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包括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扶持政策等。石家庄市通过建设智慧口岸、提升通关效率等措施,显著改善了物流企业运营环境。参会企业普遍反映,河北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物流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也为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深化行业交流、促进项目合作,大会有力推动了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7-18
-
曹妃甸湿地生态魅力显招商引资潜力
曹妃甸湿地依托优良生态条件持续吸引珍稀鸟类栖息,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为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出招商引资的独特环境优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正有效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动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价值。 一、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深秋时节,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迎来高峰。2023年11月上旬,河北唐山曹妃甸湿地监测到大规模珍稀鸟类集群停歇现象。作为国际重要湿地,该区域因地处渤海湾咽喉要道,成为鹤类、大鸨及东方白鹳等濒危物种南迁途中的核心补给站。迁徙鸟类在此积蓄能量后继续南下越冬,年复一年上演生命壮歌。 二、优质栖息环境支撑种群停歇 湿地生态系统具备多重优势:水域面积超500平方公里,孕育丰富鱼虾资源;核心区实施封闭管理,严格限制人为干扰;毗邻渤海的海陆交错带形成天然保护屏障。2023年观测显示,千余只东方白鹳连续多周在此栖息觅食,种群规模创近年峰值。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栖息地要求严苛,其长期驻留印证了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优化。 三、系统性生态修复筑牢基础 唐山市自2020年代初启动湿地保护工程,重点实施三项举措:退养还滩恢复潮间带植被,遏制滨海湿地退化趋势;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全天候追踪鸟类动态;划定7个生态保育区强化管护。2023年引入的生态补水工程显著改善水文条件,湿地植被覆盖率达83%,为鸟类提供稳定食源和安全繁殖空间。这些举措被纳入黄渤海生态廊道建设体系,获国际湿地组织专项评估认可。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 最新科考统计确认,该湿地共记录鸟类307种,涵盖17目52科,其中32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除东方白鹳外,2023年同期观测到丹顶鹤、黑脸琵鹭等极危物种集群活动。鸟类种群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生态指示价值,高频度出现珍稀物种证实该区域已成为环渤海地区关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五、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价值 湿地生态品牌效应持续释放:环境质量改善带动生态旅游年接待量突破百万;落户十余家科研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绿色食品认证水产品产值稳步增长。2023年启动的滨海生态产业园规划,聚焦碳中和与生物技术产业,吸引环保装备制造等低碳项目入驻。这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模式,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范本。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实现多维价值转化,其保护经验为全球滨海湿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的发展实践,持续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篇章。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定州3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定州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近日集中开工3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91亿元,涵盖新能源、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其中,河北旭阳焦化老厂搬迁改造项目以智能化技术引领行业转型,河北德胜农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则成为乡村振兴标杆,标志着当地在绿色发展与产业协同上迈出关键一步。 一、重点项目布局凸显多元产业协同效应 此次开工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新能源领域包括光伏组件生产及储能技术研发;汽车零部件板块引入高端精密制造生产线;现代农业板块以幸福邑示范园为核心,集成智慧农业、生态观光等功能;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挖掘定州历史文化资源;商贸物流体系则围绕区域交通枢纽展开建设。多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产业链互补,预计带动上下游超百家配套企业集聚。 二、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河北旭阳焦化实施的搬迁改造项目总投资18.8亿元,采用全封闭式污染管控系统,集成焦炉自动加热、无人驾驶运输等前沿技术,污染物排放指标将优于国家标准。该项目通过原厂区设备迭代与工艺流程再造,实现产能提升与能耗降低双目标,为全国焦化行业技术改造提供示范案例。同步建设的环保监测平台可实时追踪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关键数据。 三、现代农业项目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总投资13亿元的德胜农林幸福邑示范园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中心、种苗研发基地及休闲农业体验区,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动周边20余个村庄。项目引入荷兰智能温室技术,预计年产优质果蔬超万吨,同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助力定州特色农产品打入京津高端市场。 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此次开工包含5个园区道路改造和3个电力扩容工程,为项目落地提供硬件支撑。定州市同步出台专项政策,在土地审批、融资对接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按期投产。据测算,全部项目投产后可新增就业岗位约6000个,年度税收贡献将突破8亿元。 此次集中开工凸显定州市以项目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并重,加速形成"高端制造+绿色农业+现代服务"的产业新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蒲公英金链铺就磁县乡村共富路
磁县以特色农业种植为抓手,依托优势自然禀赋,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战略,成功培育并壮大了集蒲公英种植、精深加工及多元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这一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成为磁县乡村振兴图景上的亮丽一笔。 一、药食同源作物选定发展新路 蒲公英(Taraxacumspp.),作为被多部权威典籍明确记载的药食两用资源,其根、叶富含菊糖、有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兼具清热利湿的药用价值和清脆爽口的食用特性。早在2021年,磁县农业部门依据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分析报告,筛选确定将蒲公英种植纳入全县特色农产品发展体系。在讲武城镇八里冢村等多个乡村进行的试点栽培显示,该作物在磁县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二、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规模化 2022年磁县正式推出蒲公英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倾斜投入,引导成立规范化农民合作社,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的运营机制。针对蒲公英生长周期短、采收频次高的特点(一年可连续采收多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省级科研机构,在2023年前后优化选育出高产耐寒、采收间隔稳定的本地改良品种,并制定标准化田间管理规程。至当年底,全县标准化蒲公英种植范围已拓展至讲武城镇、时村营乡等多个乡镇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增长。县内专门成立的农技服务小分队,常年驻村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稳产增效。 三、产业链纵向深化释放区域经济潜能 为延伸价值链,2024年磁县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环节,支持建成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加工中心。该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出三大类产品线: 1.药材初加工线:严格遵循《中国药典》要求对蒲公英根进行清洗、切制与烘干,确保有效成分含量达标,供应中药材市场与制药企业; 2.食品精深加工线:选用嫩叶经灭菌工艺制成速冻保鲜菜、即食沙拉原料包,迎合绿色健康饮食潮流; 3.特色茶饮生产线:运用控温萎凋与发酵技术,开发蒲公英根茶、蒲公英叶茶系列产品。 依托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采用“产地云仓+直播矩阵+连锁商超直供”的三维营销网,产品在线下连锁门店及主流电商平台同步铺开。同时积极参与省级农业博览会、京津冀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成功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分销渠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特色产业赋能乡村实现多维共富 该产业模式在磁县的实践已显现显著的联农带农效应: 1.土地增收效应: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直接惠及原种植户; 2.就业岗位扩容:除采收季吸纳本地大量季节性用工外,加工厂、物流中心及电商运营端提供了长期稳定岗位; 3.技能提升体系:县人社局联合职教中心开设农产品加工专项技能培训课程,累计已有数千名农民获得相关职业能力认证证书,实现就地转型; 4.集体经济壮大:相关村级组织通过参股加工厂、管理集体种植基地等方式获得持续收益,大幅增强了公共服务投入能力。多个村庄因此得以更新基础设施、扩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儿童之家。 当前,磁县正筹划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规划建设蒲公英主题农旅观光园。县发改委在2025年产业发展规划征询意见稿中明确,将持续强化产学研对接机制,重点支持冻干粉、口服液等高附加值健康产品研发项目,推动这一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韧性的富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沧州手风琴企业凭匠心工艺叩开欧美市场大门
沧县纸房头工业园区内的一家高水平手风琴生产企业,作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成果,凭借精湛工艺年产手风琴近万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远销美洲、欧洲市场,成为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一、产业根基:集群优势筑牢发展基石。沧州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乐器生产聚集地,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乐器制造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沧县纸房头工业园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多家乐器及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该手风琴生产企业正是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中成长,借助园区内木材处理、金属配件等配套企业的协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2021年,园区乐器产业产值实现显著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技术突破:以匠心工艺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满足欧美市场对乐器品质的严苛要求,企业多年来专注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2022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音簧加工设备,结合传统手工调校技艺,使手风琴音色稳定性显著提升。针对欧美消费者对乐器耐用性的需求,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新型风箱材料,2023年通过欧盟CE认证,成为国内少数获得该认证的手风琴企业之一。此外,企业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均经过多道检测,确保每台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三、市场开拓:多维度布局欧美市场。企业将国际市场开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参加专业展会与本土化合作打开销路。2023年,企业首次亮相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展出的定制款手风琴因融合欧洲传统音色与现代设计,获得十余家欧洲经销商的合作意向。2024年,与美国知名乐器零售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进入当地线下门店与线上平台。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企业推出适用于古典音乐演奏的专业款和面向青少年学习的入门款,欧美市场已成为其主要出口市场。 四、带动效应: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企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升级。2023年,企业员工人数较成立初期显著增加,其中技术工人占比近半数,培养了一批手风琴制作专业人才。通过与本地木材加工、五金配件企业的长期合作,推动上游企业改进生产工艺,2024年配套企业产值实现稳步增长。作为沧州乐器产业的龙头企业,其出口业绩为地方外贸增长贡献了力量,成为展示地方制造业实力的重要窗口。
2025-07-18
-
河北特色文化博览会启幕在即 推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
第八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即将在石家庄拉开帷幕,这场集文化展示、商贸合作、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盛会,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15大主题展区、数百家参展企业的联动,活动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展会规模与主题亮点 本届特博会选址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规划展览面积近万平方米,涵盖文创、非遗、珠宝、饮食等多元领域。首次增设的“一带一路”展区成为焦点,吸引俄罗斯、波兰等十余国企业参与,展示跨境文化合作成果。京津冀协同展区联动北京、天津两地特色项目,凸显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 展会将集中呈现河北本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成果,如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传统工艺通过创意转化亮相。同期举办的数字文创论坛将探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路径,推动传统业态向数字化、IP化转型。多省联动展区则呈现苏绣、粤雕等地域精品,形成南北文化对话。 三、文旅融合与消费促进 通过特装场景还原、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展会强化文旅资源与消费场景的衔接。特色旅游商品展区整合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主题线路资源,同步发布冬季文旅惠民政策。主办方还策划了非遗展演、手作工坊等互动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 四、平台价值与长效机制 作为河北省文化领域的标杆性活动,特博会连续七届的成功举办已形成品牌辐射效应。本届通过优化线上预约、供需对接等服务体系,构建“展前精准匹配、展中高效交易、展后持续服务”的全链条机制,为文化企业提供长效合作平台。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渤海新区两家企业获省级质量荣誉 实现区域品牌建设新突破
渤海新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质量强区双轮驱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和沧州渤海港务有限公司分别获得省级质量荣誉,标志着当地在产业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两家企业获省级荣誉彰显区域实力 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热轧宽钢带产品凭借稳定的性能指标和广泛的市场应用,获评省级优质产品称号。该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其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多项权威认证。沧州渤海港务有限公司则以高效物流服务和智能化管理优势,首次摘得省级服务名牌称号,成为渤海新区港口服务领域的标杆企业。 二、渤海新区质量建设成果持续积累 截至当时,渤海新区累计已有2家企业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2家企业获服务名牌称号,另有6家企业产品入选省级名牌产品名录。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当地近年来实施的品牌培育计划密不可分。通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当地重点扶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梯队。 三、精准帮扶政策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渤海新区质监部门自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以来,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模式。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在标准化建设、计量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针对沧州中铁装备的热轧钢带产品,指导企业优化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管控;对沧州渤海港务则帮助搭建了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港口作业效率提升。 四、区域品牌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地将质量提升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通过建立质量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技术改造。统计显示,获评省级质量荣誉的企业在后续发展中,平均研发投入增长显著,产品合格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渤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新能源、高端化工等新兴领域的品牌企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区质量水平整体跃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沧州市六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国家级命名助力乡村振兴
沧州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成功推动六个少数民族村寨入选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这些村寨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及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沧州市民族融合发展的典范,并持续获得财政支持以促进保护与开发。 一、沧州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效显著 沧州市在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共有六个村寨获得国家级命名。首批入选的海兴县赵毛陶镇小尤村和青县曹寺乡马家场村,以及第二批入选的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村、黄骅市羊二庄回族乡西段庄村、盐山县韩集镇王古宅村、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北肖庄村,均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产业潜力。 二、特色村寨的共同特征与优势 这些村寨均设有民族文化广场,村庄标识突出,支柱产业特色鲜明。例如,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村依托传统手工业发展特色经济,盐山县韩集镇王古宅村则通过农业与文旅结合提升产业价值。此外,人居环境改善与民族关系和谐成为村寨发展的核心亮点。 三、政策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 入选国家级特色村寨后,沧州市相关部门每年为各村提供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升级、文化保护与产业培育。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民族村寨的发展基础,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四、民族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沧州市通过特色村寨建设,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村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未来,沧州市将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